ode -->
2020 NPOst 公益交流站年會
最後,都要變成好事 —— 疫情之下,臺灣的公益變遷
這是戰疫,也是戰役,戰我們在惡意中依然與善意並肩同行,不失初心。
NPOst 期許,與你在這裡,讓一切,最後都變成好事。
2019 年底,爆發自中國武漢的新型冠狀肺炎 COVID-19 隨著全球網絡流布各國,半年內,已造成一千兩百萬例感染、近五十五萬例死亡。隱匿在數據之外,不僅是那些來不及被看見、就已消逝的生命,還有一連串被牽動的效應,生機搖搖欲墜,危機蓄勢待發。
疫情之下,全球流動的軌跡一覽無遺,我們也終於再次深刻體認:這是一個不能獨善其身的時代,無論好壞,我們都將共享全球化的果實。而公益——不僅僅是錦上添花,也不獨然是雪中送炭,它不該是一種特意而為,而應當是浸潤於生活中的一部份,是連結社會運作與延展未來的千萬條神經,是每個人,自然而然,都該關心、也都參與的事。
如同 NPOst 於 2019 年會所呼籲的,用數位,「撐起一個地球的好事」,因為疫情再次被喚起的,是奠基於全球網絡發展上、突破現實網絡限制的數位創新思維與技能,應該更被珍視的重要性。
開放、透明、關心、互助。今年年會,NPOst 要探究,疫情之下,臺灣的公益變遷;探究我們在「常態」中過渡到「非常態」,即將建立的「新常態」;探究我們如何「趁機革命」,讓巨變成就蛻變;探究我們在考驗中以創新改變社會,讓實驗釀造奇蹟。疫情終將過去,而這一切的最後,我們堅信,都將變成好事。
延伸閱讀 1:
64.8% 捐款下降,49.1% 被迫改變型態 —— 疫情衝擊中的組織圖像/《NPO 大調查:COVID-19 對 NPO 的衝擊與影響》之一
延伸閱讀 2:
組織價值的重新審視 —— 後疫情時期,NGO 應立即著手的 3 件事/2020 NPOst 年會前導文
活動資訊
日期:2020 年 10 月 16 日
時間:13:00-21:00(12:30 開放入場)
地點:C-LAB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仁愛路三段 99 號
2020 NPOst 年會議程
主持人
鄭國威 | 泛科知識/NPOst 共同創辦人
還沒上學之前以為自己是天才,上學之後才知道自己是廢柴,知識上癮患者兼發問狂,對自己的愚蠢擁有極高自信,對這個小小的世界有著過多的好奇,與夥伴連續創辦 PanSci 泛科學、Punchline 娛樂重擊、PanX 泛科技…等泛科知識公司旗下網站,現任泛科知識長。
重量級論壇|講者
羅一鈞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
為什麼 PTT 的消息引起我的注意? —— 從數位公民看防疫總覽
過去曾以外交替代役男身分前往馬拉威服務,擔任過臺大醫院內科及感染科住院醫師,並至美國疾病管制中心接受流行病學訓練,現任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在這些傳染病防治工作的經驗中,體會到資訊爆炸的數位化時代,不正確的訊息容易誤導民眾,且可能帶來比疾病本身更為嚴重的影響。
2019 年 12 月 31 日凌晨兩點,暱稱「不管了啦」的 PPT 鄉民發佈「武漢疑爆發非典型肺炎冠狀病毒群聚感染?」一文,輾轉被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得知後,旋即開啟一連串超前部署。凌晨 5 點在疾病管制署群組公告訊息,上午 8 點聯絡中國窗口,10 點接受記者聯訪,12 點電郵予世界衛生組織,傍晚 6 點召開臨時記者會說明武漢市疫情 —— 誰也沒想到,一則 PTT 貼文竟點燃了臺灣防疫的烽火臺,開啟了大半年的抗疫行動。這是數位公民的精神,而許多小事,也因此成了最重要的小事。
「為什麼 PTT 的消息引起我的注意?」
當防疫已然成為日常,當人人都因疫情而與網路產生比以往更密切的連結,讓我們從數位公民的角度出發,回到最初的那一天 —— 小事,究竟是如何變成好事的?
Dr. Geoff Mulgan(周若剛)|
倫敦大學學院公共政策與社會創新學院教授、NESTA 前執行長
英國社會創新之父,談疫情下的社會創新之路
有「英國社會創新之父」美稱、現任教於倫敦大學公共政策與社會創新學院的周若剛,曾於英國重要公益創新組織 NESTA (National Endowment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he Arts, 英國國家科技藝術基金會)擔任執行長長達八年。他在 2017 出版《大思維:集體智慧如何改變世界 Big Mind: How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can Change Our World》一書,探討人類智能和人工智能的結合在數位浪潮下能為社會創新帶來的無限潛力與影響,引起「集體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 」的研究熱潮。
他曾帶領歐洲的開放資料創新組織完成《DSI4EU 數位社會創新在歐盟》一作,亦曾提出《DSI Index 數位社會創新指數》,排名最適合發展數位社會創新的歐洲城市;早在 2010,周就已提出「社會影響力基金(Social Impact Fund)」及「社會投資報酬率(SROI)」的概念,亦曾合著《The Open Book of Social Innovation》成為社會創新領域的經典工具書,是社會創新領域的先驅者。
2020 年,NESTA 陸續推出《Innovation after Lockdown: Using Innovation to build a more balanced, resilient economy 封城後的創新:運用創新技術建立更為平衡與彈性的經濟》、《Better Together: How startups and the third sector can collaborate 攜手更美好:新創與第三部門的合作良機》等許多疫情因應準則,長年以來在全球社會創新領域累積許多指標著作與成就的周若剛,無疑是了解疫情下社會創新趨勢與未來發展策略,不可忽視的關鍵人物。
*本場次講者因疫情限制,採 web conferencing 方式進行
焦點發表|講者
【數位應用的管制與迷思(與迷因)】
疫情中,隨防疫需要與群聚管制,建基於「數位」的各種措施如雨後春筍,從口罩瘋搶衍生的「超商口罩現況回報」口罩地圖,到政委唐鳳的團隊接手投入,結合健保署及財政部部門系統的「健保快易通」APP 、口罩實名制 1.0 至 3.0 等,對社會需求的即時回應,引來一陣好評。
然而今年四月敦睦艦隊官兵染疫事件發生時,政府為了防堵疫情擴散廣發的 21 萬封簡訊,卻引來一陣質疑 —— 政府怎麼知道我當時在哪裡?難道我的個資外洩?
因疫情而進入「非常態」的社會處境,人民對數位應用與管制的理解,也在這段時期進入新的挑戰。NPOst 不禁想問,如果人民過往收到地震警報簡訊的經驗,未嘗聽過有隱私外洩的不適感,那麼為什麼敦睦艦隊官兵染疫事件的防疫簡訊,會引發這類疑慮?
面對敦睦艦隊事件引發的爭議,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曾表示,疫情很重要、個資保護也很重要。而這或許也再次揭示,因數位應用引發的爭議,根源常在於隱私保護與否的問題,但保護的界線究竟該到什麼程度,如同有人認為足跡公布過細一樣,也會有人認為,防疫才是最大的公利,非常時期,隱私是必要犧牲,政府,應盡可能掌握所有的情況。
終有一天,我們會從防疫的「非常態」中回歸原來的平靜生活,而在那個不遠的「新常態」中,這段期間累積的數位應用經驗,也將帶我們進入一個不可逆的新時代。在此之前,我們對數位應用的管制與迷思是什麼樣子?又該長什麼樣子?那條公利與隱私的界線現在畫在什麼地方,究竟,又該畫在什麼地方?
出於一個日常小民的疑問,這或許並沒有對錯的事,這次,我們要好好聊聊。
*NPOst 按:迷因二字是訪談時政委提到,我們覺得太棒就加了進去。具體會發生什麼事,我們也不知道,當日才會知道,我們也超想知道。
神秘對談者
還不能告訴你
$##^$^&#&@^*%*#*@@*@#%*^&$$^$@*&@^^*@*$%@*&#&&$*^%*&%^$*&^^^%@%*^*%&$*#$@@^%^**#%^^@^^##&&@@&%&#&#%$*#*$@&@*%*$^*#^$#$$#**#@*@*^&&&#$$^%#@#$^@@@$%%&*%@&@%&*@$&$&%%#&%&@$&*^&$$
小編不小,其實很大!
【疫情中的社群經營之道】
小編,這個隨社群媒體發達應運而生的職位,時至今日,已經成為許多內涵的集合詞。究竟是行銷、客服、設計、專案、還是創作者?
一樣米養百種小編,嗆的皮的可愛的幽默的說人話的講外星語的,無論何種風貌,一切都是為了讓你聽聽「我」說的 —— 上至政策成果,下至插科打諢,當疫情下假新聞肆虐,因疫情管制而大量溝通轉移線上之際,小編,儼然更成了不能閉口的喉舌。
今年 8 月,新北金山區公所臉書小編陳嘉緯在家中猝死,引發軒然大波,也揭開小編的媒體本質,隱藏在眼花撩亂的貼文下,被資訊流碾成 24H 的工作壓力。當數位溝通愈發成熟,即時、速效、有梗、高產能,成為許多組織亟欲達到的成果,這不止說明了「小編不小,其實很大」,也是「疫情數位浪潮」的推波助瀾下,組織對有效溝通的瘋狂渴求與焦慮。
而 NPOst 發現,有不少 NPO 因應疫情關係,萌生運營自媒體的念頭。比起商業運作擁有明確底限,更背負著各式議題包袱的 NPO,要當小編,就不得不看看眾多公部門小編近兩年來突飛猛進的表現。
曾重砲回嗆朱學恆而一舉成名的財政部小編,與串連網紅宣導反霸凌 #你的標籤我的驕傲 的前教育部小編,怎麼在公部門的文化與形象包袱中與民互動?一窺公部門小編的真實運作面貌,疫情中的社群經營之道,你會發現,其實小編不小,而且,可能很大!
馬卡龍女孩
財政部小編
財政部 Facebook 粉專經營者。無社群行銷背景,僅有三年行員經驗,從無到有創建粉專,主要負責文案,擅長將政策化繁為簡、找出有感切點後包裝哏圖。社群要經營好,就要懂得享受生活。
阿吹
前教育部小編
2019年中開始擔任教育部新媒體組長,狹帶過往在電商經營社群的經驗,與新媒體團隊一手策劃各式社群策略,包括幼兒園系列圖文、《這樣的課綱我可以》連載漫畫與廣為國人熟知的網紅串連反霸凌宣導 #你的標籤我的驕傲。目前轉從事顧問職,協助商業品牌、公部門擬定、調整行銷策略。
好事不分區
【公民外交家的跨領域行動】
在台灣特殊的政經情勢下,「公民外交」,始終是我們與世界友好的重要途徑。特別是隨疫情肆虐,世界衛生組織陡然成為全球焦點的情境中,迄今仍在爭取成為世衛觀察員的台灣,被推拒在世界之外的邊緣處境,顯得更為尖銳。
三位跨域背景的公民們,從醫師、學者到創意人,透過防疫科技與互動設計,推動多元防疫計畫。運用公衛科技防疫車瞄準疫情下社區感染防治,意圖解決在社區感染鍊擴大的過程中,當地醫療公衛人力與資源相對有限的問題;全球公民平台計畫則以互動設計為錨,集結一群熱血於世界博覽會展出台灣的媒體工作與設計師,線上策展台灣的防疫成果,並嘗試由此建立全球社群互動平台,與跨國居民交流全球永續發展議題。
好事不分區,聽公民外交家怎麼說,你我他她牠,都能是公民外交家!
張世豪
淡江大學資工系副教授
帶領團隊實施「公衛科技防疫車計畫」,令衛生人員可遠距勘查疑似感染者,減少接觸病患的風險。2017 以「電子裝置、包含此電子裝置可見光身份辨識系統及其方法」獲美國專利、2018 以「智慧家電整合空污機器人」獲台灣專利。針對疫情,張世豪帶領團隊設計「TKU Thermo」APP 並提供中研院「抗疫」,提升防疫能量。
房元凱
|跨領域設計師
曾就讀臺北藝術大學舞台設計系、紐約 Parsons 設計學院建築照明設計碩士、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碩士、政治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及臺北教育大學文創產業藝術管理碩士,現攻讀清華大學電機資訊學院資訊系統與應用所、跨院國際學院科技藝術所、及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具建築科技、企業管理、文創藝術、資訊工程等教育背景與經歷,為台灣少數的多方位跨域創意人。
NPOwer 公益行動家
善意存在每個人心裡,但唯有開始行動,「好意」才有可能變成「好事」
2014 年起,NPOst 連續 5 年找到 30 位在社會角落積極改變的公益行動者,提供一年一度 NPOst 年會的發表舞臺。
今年,我們啟動了 「NPOwer 公益行動家」,公開徵求潛力無限、正在用創新方法或思維做公益的工作者,將會經過 NPOst 初選、專業評審面談、網路投票,最終將選出 6 組作公益行動家,一起來聽聽他們如何擴散好事的影響力!
延伸閱讀:2018 NPOst 年會,6 位 NPOwer 公益行動家決選出爐!
台灣展臂閱讀協會
疫情對非營利組織運營帶來衝擊,創新與堅持,是改變的機會,思考永續的模式,造就更大的影響力。陳宥達醫師在學時罹癌、休學長駐偏鄉當志工,後創辦台灣展臂閱讀協會,協助超過 60 間醫療院所推廣共讀,守護社區孩童長者的認知發展。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疫情來臨,對弱勢群體的處境來說,更為艱辛。熱線把同志從網路上、拉到實體空間,提供一個安全的支持與互動環境,疫情來了,我們再一起回到虛擬空間,熱線開始一系列的嘗試,讓同志社群知道熱線一直陪伴大家,陪伴可以無空間的限制。
街遊 Hidden Taipei(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
艋舺走撞,是個體驗無家者真實人生的街頭實境遊戲,玩家會扮演無家者或社工,體會在街頭上的風風雨雨。每個角色的目標及困難都不同,期待透過遊戲的方式帶大家理解無家者流浪的背後因素,減少對貧窮的污名。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2020 青年行動中,我們「向上」監督青年政策,透過法案研究、政策諮詢、國會遊說,以行動投入政策監督行列。此外,協會致力於「向下」為臺灣青年民主教育札根,從校園培力、集會遊行到社會溝通,讓青年聲音確實被聽見。
紅鼻子關懷小丑協會(紅鼻子醫生)
Clown Care 是一專業醫療照護與輔助的工作,關懷長期住院的病童、成人或長者。多個國家授予政府認證,甚至規範兒童醫療院所須有編制。而我們將這高度重要性的醫療輔助新視野帶入台灣,讓大家認知到歡笑之於醫療照護的魔力。
易福社會創新股份有限公司(eFOOOD)
全球平均 9 人就有 1 人營養不良,卻有 1/3 的糧食被浪費;eFOOOD 以食物分享零距離為願景,惜食環保為核心價值,藉由資訊服務重新分配食物,積極推動「惜食、享食、捐食」,拉近食物過剩與不足之間的距離。
限量周邊
疫情對許多產業及社會工作者造成衝擊影響
今年 NPOst 年會採免費入場,若您認同 NPOst 公益交流站的理念,請支持我們的周邊商品!
購票資訊
主辦單位
合作夥伴
由台灣數位文化協會所推動、全臺最大的公益議題媒體。
矢志串聯全臺非營利組織,深入討論社會福利與創新。相信行善的無限可能與多元突破,支持跨領域合作以邁向社會共好。關心所有邊緣弱勢,探究助人的倫理與學問,期許成為全臺服務與倡議團體之最大交流平臺。
NPOst.tw © 2020
如有疑問歡迎來電洽詢:02-66315059 ,NPOst公益交流站
本活動辦法、訊息以公布於網站上資料為準,主辦單位保有最終變更之權利。如本活動因不可抗力之特殊原因無法執行時,主辦單位有權決定取消、終止、修改或暫停本活動。